有一種痛叫我覺得痛 — 疼痛如何影響動作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或家人,覺得這裡痛、那裡痛,去看醫生做了各種檢查,卻好像都不嚴重,甚至「一切正常」?於是,他們帶著焦慮與不安,繼續尋找下一個醫師或是可以幫助他們的人。
去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修訂了「疼痛」的定義,強調了疼痛本身的主觀性。由1979年的定義內容「疼痛為實際、潛在可能的組織損傷或描述性傷害所引起的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修訂為「疼痛為實際、潛在可能的組織損傷或與其相似之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
看完上面一段,大家有沒有一種「所以呢?感覺差不多啊!就改這麼幾個字」的想法呢?
實際上是差很多的,定義的後半段告訴了大家,疼痛雖然可能跟組織損傷無關,但跟神經系統(也就是我們的大腦)有很大的關聯。疼痛會依個人經歷、心理、生理因素影響,當然也可能會改變我們的動作。
那疼痛又是怎麼改變我們的動作呢?我以前對於疼痛改變動作的了解,就是我被燙到的時候,手會馬上縮回去。或是腳踩到圖釘後,腳縮起來。好直觀,沒錯吧?疼痛改變動作的理論以往有主要兩個:第一個是惡性循論理論(vicious cycle theory)、第二個是疼痛調適理論(pain adaptation theory)。
惡性循環假設肌肉在疼痛的情況下會自動提高肌肉活性,此機制若持續太久會因為神經系統不斷傳入痛覺神經訊號給動作神經元而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因此導致一些牽張反射增強。
疼痛調適理論 (pain adaptation theory)則是疼痛會改變肌肉之間的活性,超級簡單的說就是疼痛的肌肉會在原本應該要休息時工作、在要工作時卻在休息。但這兩個機制並不能完整說明疼痛對於動作的改變。舉例來說:他們並無法解釋為甚麼下背痛的個案的深層背肌(多裂肌)活性並沒有與疼痛同步增加,反而下降。
因此,建立在之前的神經科學基礎下,Paul Hodges等學者在2011年整理並增加五個重要的元素來完整說明疼痛對於動作的影響:
1. 疼痛會參與肌肉內與肌肉之間的活性再分配(微觀)
2. 改變動作(巨觀)
3. 可能對將要出現的傷害或疼痛也有反應
4. 無法以神經系統的單一刺激路徑解釋
5. 有短期效益但也有長期的影響
透過這樣的修訂,讓大家對於疼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又好像更不了解XD),疼痛不僅會造成短期的改變,也有可能會有長期的影響。同時,因疼痛具主觀性,因此你說的痛就是種痛,不用擔心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喔!
參考文獻:
1. Raja, Srinivasa N.a,*; Carr, Daniel B.b; Cohen, Miltonc; Finnerup, Nanna B.d,e; Flor, Hertaf; Gibson, Stepheng; Keefe, Francis J.h; Mogil, Jeffrey S.i; Ringkamp, Matthiasj; Sluka, Kathleen A.k; Song, Xue-Junl; Stevens, Bonniem; Sullivan, Mark D.n; Tutelman, Perri R.o; Ushida, Takahirop; Vader, Kyleq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definition of pain: concepts, challenges, and compromises, PAIN: September 2020 — Volume 161 — Issue 9 — p 1976–1982
2. Hodges, Paul W.*; Tucker, Kylie Moving differently in pain: A new theory to explain the adaptation to pain, Pain: March 2011 — Volume 152 — Issue 3 — p S90-S98 doi: 10.1016/j.pain.2010.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