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滯性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遲滯性痠痛,例如:好久才爬一次的山、偶爾打的棒球比賽。遲滯性痠痛常發生於吃力的運動後,尤其是包含離心收縮的運動。就算是每天運動的運動員,在嘗試不同型態的運動或是學習新技術時也有可能遇到遲滯型痠痛。
遲滯性痠痛的特點有壓痛和動作時會感到疼痛,而休息靜止不動時則不太有疼痛感。遲滯性痠痛和一般急性的疼痛差別就在於遲滯性痠痛前期為沒有疼痛的期間(12–24小時),最不舒服的期間發生在(24–72小時),一般來說會在一週復原。正因為有前面沒有痛的期間,遲滯性痠痛總被抹上一股神秘的色彩。
遲滯性痠痛的機制
DOMS不是乳酸堆積
早期認為釋放肌酸肌脢(creatine kinase, CK,存在於心臟、腦和肌肉等細胞中,負責能量運轉、肌肉收縮和ATP再生)和乳酸脫氫脢(lactic dehydrogenase, LDH,一種從事葡萄糖代謝的酵素)是遲滯型痠痛的其中一個原因,但目前學者們普遍已經了解到乳酸經過一小時後即會恢復至運動前的數值,乳酸確實是運動後即時可以感受的疼痛與疲勞,但應該不是DOMS的主因。
DOMS可能是離心收縮時肌肉產生微小的損傷
學者們發現,離心收縮的方式和用表面電擊電出動作的方式,即使受試者的痠痛程度類似,離心收縮造成的肌肉損傷較多。肌肉收縮後產生周邊軟組織的壓力改變或是微小的損傷
DOMS受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與神經營養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 GDNF)的影響
大家可能會想說:「既然是微小的損傷,為什麼這麼痛?」,或是會想說:「那為甚麼會隔一天才痛?」西元2000年後,學者們發現DOMS不僅僅是因爲發炎,還有一個原因是人體對於疼痛的閾值降低,而對痛感到敏感(mechanical hyperalgesia),舉個例子:一般情況有人輕捏你的肌肉並不會疼痛,但在疼痛敏感的情況下,同樣的輕捏你會感到疼痛。
遲滯性痠痛的處理方式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
由於止痛的路徑與DOMS目前大家所認為的路徑類似,所以公認有效。
以治療為目的的按摩(Therapeutic massage)
近年來有學者探討DOMS與肌筋膜疼痛的機制,他們發現某些治療肌筋膜疼痛的徒手治療確實也能改善DOMS,期待更多研究出現。
冰敷/熱敷/冷水浴/冷凍艙/壓縮腿套
透過研究,會發現上述幾項其實都有降低疼痛或主觀疲勞的效果,但每篇研究的效果都有差異,因此較難給予明確的建議
可能預防遲滯性痠痛的方式
增加適應性(意思就是要保持練習啦XD)
第一個預防DOMS的方式,就是不要久久才運動一次。重複訓練效應(repeating bout effect, RBE):在做完一回合30次的高強度離心運動後的第1–6天時,繼續讓損傷的骨骼肌進行相同一回合離心訓練時,並不會進一步加重肌肉的損傷;但是,在第2–7回合訓練時,所完成的總作功僅為第一回合的57–76%而已,此效應稱為重複訓練效應 (repeated bout effect,RBE)。不過在強度上又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此篇先不說明。
常見的個案問答
Q: 所以我要冰敷還是熱敷?
可以參考前面說明的處理方式,不過這邊還可以再進行補充,因為確實每個人的改善程度都有差異,這邊舉例說明:
1. 假設你痠痛的位置有紅、熱、腫,同時休息放著都不太舒適時,那冰敷會較為合適。
2. 如果透過一些輕柔的伸展有改善DOMS的疼痛,則不一定要冰敷或熱敷,可以持續做一些輕柔的伸展。
3. 大部分個案的目的在於減輕疼痛與疲勞,因此可以參考上述可能有效的方式進行,不要明顯衝突。
Q: 所以我要吃什麼改善DOMS?
身為一個物理治療師,我可能僅能就我較熟悉的領域回答,因此針對要吃什麼,如果有相關專業的朋友願意分享,我會很感激!
我自己是吃止痛藥(NSAID)改善,效果很好! XD (個案聽到都很想昏倒,食補或營養補充改善DOMS我真的不熟XD)
我自己很想問的是筋膜是不是也會導致DOMS,但我也還沒有答案,期待更多發現。
此文謝謝一路一起努力的個案、同事和師長。
(提醒:衛教文章並無法完全取代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如果有更多疑問,強烈建議就診實際評估)
參考文獻:
1. McHugh MP (2003) Recent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peated bout effect: the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muscle damage from a single bout of eccentric exercise.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3:88–97
2. Itoh K, Okada K, Kawakita K (2004) A proposed experimental model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human muscle after slow eccentric exercise. Acupunct Med 22:2–12
3. Gibson W, Arendt-Nielsen L, Taguchi T, Mizumura K, GravenNielsen T (2009) Increased pain from muscle fascia following eccentric exercise: animal and human findings. Exp Brain Res 194:299–308
4. Urai H, Murase S, Mizumura K (2013) Decreased nerve-growth factor upregulation is a mechanism for reduced mechanical hyperalgesia after the second bout of exercise in rats.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3:e96–101
5. Dupuy O, Douzi W, Theurot D, Bosquet L, Dugué B.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for choosing post-exercise recovery techniques to reduce markers of muscle damage, soreness, fatigue, and inflamm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Front Physiol. 2018;0. doi:10.3389/fphys.2018.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