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S Tests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前十字韌帶術後回到運動場前的測試

許多喜歡運動的人,選擇了手術後,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可以回到運動賽事(Return to Sports, RTS)上。然而,有88%的個案希望可以回到運動賽事,但僅有65%的個案達成。其中,有高達14–29%的個案經歷第二次的前十字韌帶傷害,5年內接續遭遇半月板損傷的個案更高達50%。

近年大家越來越重視術後回到運動賽事的動作測試以降低前十字韌帶再受傷的機率。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物理治療評估術後的觀點與我自己常使用的評估方法。 最後會跟大家聊聊前十字韌帶受傷後個案常見的問題。

角度、力量、跳躍、敏捷、功能活動

想回到運動場上,物理治療可以分為五個部分:角度、力量、跳躍、敏捷度、功能活動(這些都包括動作品質的評估)。另外還有心理層面的問題要面對,如果有需要會諮詢心理治療師。

角度測量

受傷側至少達到健側的九成(健側和受傷側力量差異不超過10%)。對於角度的要求,目前的共識皆為要與健康側幾乎相近。

力量測試

雙側力量平均:受傷側至少達到健側的九成。(健側和受傷側力量差異不超過10%)

  • 值得討論的地方:
  1. 研究追蹤發現只有14%的術後個案達成,難度過高反而不可行。
  2. 此項測試建立在健測是健康、強壯的基礎上。但測試發現術後的個案健測的穩定度與力氣也沒有很好。
  3. 取腱部位是否復原:通常十字韌帶都是移植自己的肌腱替代(髕腱、腿後腱、腓骨長肌肌腱),須考量他們是否也恢復良好

跳躍測試

兩腳程度差異不超過15%:單腳跳、單腳連三跳、單腳交叉跳

  • 值得討論的地方:
  1. 在運動員身上,很常發生受傷側跳躍距離很快追平健康側,但動作的品質仍有待商榷。
  2. 大部分跳躍測試以向前的方向測試為主,但對於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個案來說,側向和旋轉也很重要,因此只測前跳容易高估傷後的能力。
  3. 施測的時機點:需要觀察個案個性與瞭解個案能力,不然沒弄好個案有可能會在施測時受傷。我自己在施測前,會確保個案已經有能力做到,通常不會在初次見面時或是久久回來一次時施測。

敏捷測試

可以使用繩梯、角錐等測試或訓練。

功能活動

根據個案需求(跑步、三鐵、重訓、現代舞、田徑類),設計回歸運動賽事的階段任務。我個人很常使用星狀平衡測試(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SEBT),是個結合平衡與肌力的單腳訓練,也不太受場地限制。

常見問答

Q1:如果我要回到運動場上,我需要通過哪些測試?
A1:醫療人員和健康產業人員之所以設立這些測試,不僅是為了要讓個案回到運動場上,最大的目的在預防再受傷(prevent injury),也就是避險。針對動作風險的評估通常無法以單一測驗決定,角度、力量和跳躍測試都達標的個案,一定會比僅有角度達標的個案來得不容易受傷;但若要全部都達標,有些人可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通過,或是永遠無法通過,這樣好像又不是復健的初衷。

Q2:通常大約需要多久才能回到運動賽事上?
A2:大家最常問的還是這個,研究調查大概落在9個月。不過就像之前我一直跟個案溝通的,每個人狀況差異可能非常大,因此不要被時間的概念困住了,把握疼痛控制、角度、肌力、功能活動能力是否有持續進展才是最重要的。

回歸運動場前的轉換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在有充分資源的情況下,我會建議讓專業人士參與全部三個階段。如果礙於時間、地點或金錢的考量,可以讓專業人士參與第一階段。

--

--

Shirley Physio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
Shirley Physio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

Written by Shirley Physio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運動。學習。生活分享|聊聊我喜歡的所有事物 Instagram: shirleyphysio

No responses yet